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验分享 > 自贡盐场的制革工业 《转载》
设计师介绍:

昵称:皮鞋
类别:其他
年龄:66
现所在地:四川 自贡 大安

查看该设计师的主页>>

关注好友

统计中心

主页浏览总数:14948
总积分:115
文章数:31
作品数:2

自贡盐场的制革工业 《转载》

作者:皮鞋  更新时间: 2014-05-27   浏览人数:5512  评论:0  
分享到:
         自贡的制革工业与盐业关系密切。自贡盐场早在南宋便有了制革记载。据乾隆《富顺县志》载;“竹筒置皮活塞汲卤取代了大皮囊。”①南宋四川制置使胡元质叙推卤情况时说:“以牛革为囊,数十人牵大绳以汲取之。自子至午,则家新渐竭,乃绳人手绳,令下,以手汲取,投之于囊,然后引绳而上,得水入灶,以柴茅煎煮,乃得成盐。”②由此,我们看到了“大皮囊”,“牛革为囊”已是一种用牛皮制成的初级皮革。显然,当时的这些革用量不少。谁担任制革的任务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凡盐场用革均来源于盐场。


     盐场在清末已有牛只三万头。由于长期负重推卤水,牛只老化非常快,征年要淘汰病死牛只达到万头左右。当时,民问有一种说法:牛生在南三县(指高县、庆符、水宁),长在北五县(指高县,拱县,长宁,筠连,万县),死在自流井。


     自贡盐场在进新牛只的同时,对老、病死的牛也有一整套的处理办法。首先是成立了一个专门管牛皮的机构。前清时称为惠济公局,后改为皮局。皮局为了管好油水颇大的牛皮、牛角、牛蹄壳、牛骨,制定了严厉的管理制度,严禁私下自己处理皮革。凡是违反皮局规定者,一经抓住,严厉惩处。当时在自流井的张家佗、上桥、大坟堡、贡井乌龟桥等地各成立了一个名为惠济公局的机构。这个机构内有局士管理局务。对外还养有一批巡丁,专门负责缉拿走私牛皮的人。皮局规定其年收入有相当一部份要作为慈善事业的费用。这慈善事业的内容有:年关到来之时,向穷人散发一次“米飞子”,谁得到这么一张“米飞子”便可以去领得一升米的施舍;向穷人施一些木炭,以解决衣不蔽体的人取暖;给死后的穷人一付木尸板,以解决无钱安葬的困难。这些慈善事业也有局限性,发“米飞子”仅有的是在盐商家中当佣人的一般要享有优先权。所以,名叫惠济公局便是由此得名。这个机构是秉官公案而设立的.并为各井户共同经营。所以,皮局的事务名义上由盐场井户共同协商,实际上是被少数巨富头目把持。如当时自贡的大盐商王三畏堂的王次之,王次瑶,和李四友堂的李燮臣,李少怀,以及贡井的黄敦三,刘焕斋举人手中。除少数施舍费用外,余下一大笔钱就由他们瓜分。一部份给当时的官府,为他们中饱私囊。所以。自贡的皮局是存名的盐场肥头机构。


     皮局的收入来源除了是无偿取得井场上的牛皮以外,还有就是牛肉卖给牛肉汤锅铺;牛角,牛的四大骨,牛蹄壳卖与手工艺人作工艺品;牛皮则由自己的作坊加工成秋皮卖给井灶上使用,用作捆绑竹蔑器具的接头;大量生牛皮则制成价比秋皮高出一倍多的撑皮卖给重庆的日美商行,获得巨额利润。


     当时皮局加工午皮的工场工艺落后,操作简单,因此费用低,利润厚。具体作法是把收回的牛血皮先泡在地坑中,用水先清洗,然后用盐水浸泡几天,后用人拖出浸泡的皮子,一方站一人。反复拖拉几次   ,然后取出,用人工刀削推铲,处理过的皮子经自然风干,再用谷草火加以烘烤,便成为了井灶上使用的“火秋皮”。 

   这种“火秋皮”,主要是用于钻井绳的捆结,竹蔑绳的接头捆扎。井下抽水筒中的皮塞也用此皮制成。

     而大量牛皮则是制成撑皮。这种皮实为牛生皮。先将血皮以竹杆等物撑平展成板状,自然风干,便成了撑皮。这种皮生产简单,卖价又高,自然皮局愿意生产此皮,而不多产秋皮。他们这种生产原则,常常使得一些小井户买不到秋皮使用,造成停产。皮局正是利用这种无偿取得,简单加工后又高价出手获得丰厚的利润,赚黑心钱。据《富顺县私营工商业志》载:“清末,牛兰皮作为原料输出,岁出八、九千张”。局收入年达六万两白银以上。因此,长期以来,统治者围绕对皮局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勾心斗角的斗争。

当时由富豪盐商们组成的自贡商会长期控制着皮局的收人。可是在滇军占据自贡盐场之时,则强制皮局把收入缴当时的警察局。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发生了变化。自贡市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用枪杆子把皮局控制权夺去,把皮局收入作为党务经费。

     辛亥革命以后,皮局内部开始分化。盐场大富王三畏堂的王素峰借口自产自销,率先在自流井的金丰井车房内设厂制皮。王素峰这一举动打破了皮局的一统天下。随之效仿的便有贡井的周经礼,张乐三在香炉东边开起了皮坊,制皮熬胶。皮局到了民国五、六年(1916-1917年),也将四个局改为了皮房。
这时皮局一方面制秋皮,同时也制皮革,也熬胶,更主要的是经营牛皮撑皮外运外销的生意。到了1939年,皮局年外销撑皮多达2. 5万张。一些小贩见贩销生牛皮利大,也纷纷不顾皮局的三令五中,干起了牛皮的贩销业务。


在抗战时期,富顺的贩牛皮小商贩就有七、八十户之多。年购销各类皮张达10万张之巨,单牛皮就有万张之多。当时自贡的牛皮一般都运交重庆日美商行,然后由这些商行返销国外。以后出海路断,又通过现在的泸州,宜宾经滇缅公路出国,贩销其他国家。

     丰富的皮源为自贡的制革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当时自贡的制革业除皮局之外.荣. 富两县均有一些皮坊制革。荣县最早出现的制革作坊是由荣县手工业工人林生久创办的复兴皮房。地址就在现在荣县的小南川。这类近似家庭工厂的作坊一般采用的是前门开主店,后门设厂,工人也就仅那么三、五个人。工艺均采用地幽浸泡,人工推铲,自然凉晒,所以生产周期较长,产量也不大。

林生久的复兴皮坊年制牛皮革仅360张,产的牛胶有3600斤。然而,他们仍有较丰厚的利润,所以,皮坊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期,富顺也出现了几家皮坊。较有名气的是“洪发和”,“德生裕”,“森发鸿”.“吉安号”,“洪顺长”等皮坊。较大的皮坊为“森发鸿”,建龄1906年。总的产量也不过硝皮1002张,箱皮1140张,大量的仍是撑皮。因为撑皮外销利大,年产量达7200张。

这个时期自流井地区(包括大坟堡,贡井),只有皮坊十家。其中,自流井有六家,贡井有三家,艾叶滩有一家,大坟堡有一家。

较有艺的是刘见武开设的福光皮毛厂,地点在现在三八路(地名辕川口)的河边上;

古海清开设的大弯井皮房,地址就在现在自贡市制革厂的重革车间;

余金田开设的金沟弯皮坊,就在现在自流井的金沟弯。

这些皮坊的大宗产品就是供井场使用的火秋皮。同时,山于他们拥有一批手艺较高的皮革匠人,所以生产皮凉席。这种产品虽说是土法生产,可做工比火秋皮讲究多了。其生产方法是:取长够六尺,宽够四尺的黄牛皮,先将此黄牛血皮洗净,并放入盛有石灰的地凼之中浸泡几天,让其脱毛脱脂,取出之后,再用人工推铲去皮内的浮肉,然后进行晒凉,待水气干之后,再用谷草烟火熏烤,再由人工推铲均匀,
待软化处理之后,进行人工抓花,或扎花。抓花是涂饰之后用人手抓出花纹图案。扎花则是用豌豆之尖园粒蒙龄皮内,用绳扎结,然后进行染色出图案。这种皮席制成之后,表面软而舒适,亮而透气,是夏夭极佳的纳凉用品。

因此,很久以来,皮席是自贡的传统上等佳品。不过由于生产工艺复杂一些,所以一般一床皮席要好多担米才能买到,一般穷人是无法用上它的,只有富豪们才有条件享用。在民国二十一年四月(1931年),自贡富顺建设局送省十一次劝业会名物展评中,皮垫产品获得了省名物展甲等奖。③


     到抗战爆发前夕,自贡市区、富顺,荣县的皮坊仍非常兴旺。荣县小南川外竟出现了八家皮坊。最有名的仍是复兴皮坊。他们不仅生产火秋皮,撑皮,箱皮,还产皮球皮。产皮球皮是一个名叫李开源的手工艺工匠干起头的。他捡回来荣县传教的洋人们丢弃的烂皮球,进行解剖分析,发现了中间的原委,便自己制出了产皮球的皮子,而自己又下料,自己制作,产出了皮球。他能产皮球的事很快传遍了荣县县城。他产出的蓝球、足球与洋人带回来的相差无几。因此,成为了一项畅销的产品。当时荣县中学竟每年不出外采购了,直接向他订购百来个皮球。由于李开源产的皮球质量好,在外还渐渐有了些名气,所以,皮球卖到了成都等地。一九三四年六日,李开源做的皮球还作为荣县的名物在四川省劝业会名物展览会上获得了好评。

     自贡盐场制革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贡制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川盐济楚”之后,自贡盐场空前繁荣。自贡是盐商富豪们聚集之地。那个时候各种消费品品种增加。吃的有火边子牛肉等肉食腌产品。当时自贡市的饮食文化也是随盐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穿戴上更是追求时髦。皮鞋便是中间的一项
重要内容。自贡有一种说法是:“脚上无鞋,周身穷”。意为一个人尽管全身都穿得富豪,如果脚上无一双好鞋,便也显得寒酸。所以,盐场的富豪们时常穿皮鞋。当时由于自贡没有皮鞋,所以,这些富豪们不惜重金请人从上海等地带回皮鞋来打扮自己。在皮鞋中,有一种特别受这些富豪们欢迎的是上海资本家们穿的“北平三聚合”皮鞋。1925年左右,自贡下区“美坚皮鞋店”出现了,并重金从沪州请来了皮鞋匠人曾灼然。他到自贡之后,首先就对“北平三聚合”皮鞋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发现了制作工艺。很快他便请人从上海等地带回了上等的纹皮,烤胶底皮,英制壳皮,并用这些材料制出了自贡产的“北平三聚合”皮鞋,并且在鞋底边上镶上了金边子,比上海产的还要漂亮一些。这样,一下子“美坚鞋店”的牌子便叫响了。慕名而至的盐商纷纷前来订作。虽然此皮鞋每双售价高达十三块银元,但是,仍供不应求。这种“北平三聚合”皮鞋还远销成都,重庆,颇爱欢迎。这个皮鞋店年产量突破了1000双,红利滚滚而来。曾灼然也成为了当时的知名匠人。


     皮鞋业的兴旺,使许多商人眼红,纷纷出资办皮鞋厂。制皮鞋的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自流井街上有“友仁制革厂”,“美坚皮鞋布鞋店”,“健步鞋店”等一批较有名气的鞋家;荣县城内也出了一家有名气的“健步鞋店”,富顺县城内更是鞋店林立。这个小码头本身是盐进出的口岸,更显得繁荣。城内较有名气的是:“万利鞋店”,“亚都鞋庄”,“新华鞋庄”,“联盖鞋店”,“方少卿鞋店”,“徐达文鞋店”.在这个时期,自贡除产“北平三聚合”纹皮皮鞋外,还产牛皮的三接尖尖头,圆头男式皮鞋,素帮短扣男式皮鞋,女式拌鞋,女式懒鞋;花样中分镶花,钻花,穿花等。品种上万种,产量年达万双。

     当时还产皮箱、皮包等皮货产品。在抗日战争时期.自贡已能批量生产这些产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单富顺县便“产皮箱2340口,皮包120个,荣具产皮箱240口。”不过这时产的皮箱一般为木板皮箱,皮包外箱的产品还没有纯的皮箱。皮包仅为当时市面上滚行的女式小挎包之类。由于需用这些产品的人少,自然仅少数买得起,多数没有办法,所以年产量并不高。

     同时与牛皮制革伴生的牛骨,牛角,牛蹄壳为原料生产的手工艺品也不断得到发展。不过,产品均为生活装饰工艺品之类,并无工业用的产品。当时,自贡人把这些生产工艺品的作坊称为“车工铺”。由于加工这些工艺品的主要设施是脚踏和手拉的架车,一生产便可听到其转动时刀子与牛骨角摩擦出的“嚓嚓”响声。那时,生产这些工艺品的厂子大都散于自流井釜溪河两岸的张家沱,火神庙,下桥,河街子一带。店铺数多达四十多家。品种繁多,真可谓琳郎满目。在这些工艺品中有:“装饰用的钮扣和发卡;理发用的牛骨角梳和蔑子;刷整衣服用的刷子,骨柄白色的牙刷;文娱用的相棋子;猎户用的牛角火药罐子,装叶子烟的骨头盒子;玩乐,迷信活动用的牙牌;赌博用的器具―一骨散子,骨牌九,装鸦片烟的大小烟筒和烟杯等。这些骨角制品中,尤以白色为上乘珍品。特别是经雕琢而成园形和金瓜形的发卡为这些工艺品中的珍品,这种工艺品上有红缘颜色,甚为美观漂亮。另外还有白猪鬃装点的白骨头手柄的刷子也是难得的珍品。这些工艺品一般为盐商赠亲朋好友的礼品,颇受人们欢迎。

    在牛身上还有一种看起来特别不起眼,又特别脏的牛蹄壳。这种不起眼的上艺原料,一到匠人于中便变成了价值甚高的工艺品―琉璃灯。这种灯晚上挂出显得格外夺目。生产这种灯的工艺作坊不很多,在自流井的灯杆坝到石柜台也仅有三家。他们把牛蹄壳收来以后。加以清洁,打磨,削切便制成了灯。
在灯中有二种,一种名叫吊灯。这种灯成园柱l侈空心架,高约有二尺,绳约有三尺许,状如宫灯。这种灯显得高雅庄重,挂在商号或大户人家的客厅之中,又是一种风味。当然还有挂在重要的神庙大殿卜,挂在家族祠堂和家庭之中的。反正各有不同的用处。这种灯外罩琉璃体上,用金边的字体标出商号和庙子名称,词堂名称,店堂名称,在很远的地方均可以看见,的确也起到现代人讲的广告的作用。有些讲究的人家把上边六角和下缘周围,缀以五光十色的串珠,状如垂须,更为美观。

     第二种名叫“手照子”。高约五、六寸,径四、五寸,罩在外边的罩套呈椭园形,形如瓜形。在上边绘上朱红色的“双喜”,“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下边用锡制成的盘龙灯托,可以陈设在桌上,也可以用手托起照明,十分方便,十分玲珑美观。

     第三种是耳灯,人称“联珠灯”。这种灯罩形扁园,高约四寸,径五寸许,分别染成红,黄,兰,白等色,(琉璃的本色为淡绿色)把各种颜色的光球按一定的间隔联成一串,当灯火齐明时,显得尤其状观诱人。这种灯一般挂在客厅或堂屋的敞口门前的朱红堂帐之内。两边再挂串灯,二、三盏至十多盏不等。远远望去,象一串宝珠缀点在堂帐上,十分引人注目。这种灯盏用牛蹄壳制成,并盛上油作燃料。在神庙的神完和家神像前也用此灯串。

     由于牛蹄壳数量少,所以产出的这些工艺灯数量也就少。再加上工艺考究就显得格外的珍贵。这种灯是一般人家不敢问津的。

     盐场的牛带来的东西不少,的确也解决了不少人的生计。所以,当时人们对牛是十分看重的。在我国农村老早就有奉祀牛王的习俗。每年十月初一(据说是牛王的生日)举行祀典。这时人们便大摆酒宴,庆祝生日。连当时自贡盐场的推小户,使牛匠,牛车夫.车工铺都自发组织了“牛王会”。每年一仁月初一定时祀牛王。自贡当时属于富顺县管辖,所以富顺的七品县官在每年立春之时,就要举行迎春大典,把纸糊的“春牛”迎接回衙,并把泥小牛放入春牛的腹中,然后将泥牛分送自流井井灶上,井户们便将此泥牛供于神完之上,说此方法可以保佑牛只健壮。王三畏堂还在大冲头修了大庙,专供奉牛王。在庆典牛王生日之时,一切费用都由井户包干,如此年复一年。实际上这些活动也没有保佑井户的牛一帆风顺,常常得“牛瘟”。
 

   我们可以看到,自贡盐场的兴旺,牛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可以这样说,盐业的发展求助了牛力,而牛力的使用又为盐场带来了牛的商业,牛的制革业,牛的革制品业,以及牛骨角蹄的工艺美术业,以及牛的食品工业。这些工业种类均是得助于盐场的牛。


     注释:
     ①:乾隆版《富顺县志》卷二。
     ②1931年《四川建设公报》第四期。《名物颁奖名单表》。
     ④:1935年《四川建设公报》第五期,名物展览目录。

(目前有0人发表看法,  我要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只有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者: 匿名游客    (立即登录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