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心情日志 > 鞋基本控制线与作用
设计师介绍:

昵称:zyp7912
类别:男鞋设计师
年龄:50
现所在地:福建 泉州

查看该设计师的主页>>

关注好友

统计中心

主页浏览总数:3176
总积分:73
文章数:17
作品数:17

鞋基本控制线与作用

作者:zyp7912  更新时间: 2008-03-07   浏览人数:17586  评论:0  
分享到:
无论立体设计在鞋楦的楦体上,还是平面设计在鞋楦的展平面上,都必须以脚型规律为基础,根据皮鞋帮样设计的通用性,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标志点和边沿点,将其以直线连接,构成皮鞋帮样的基本框架,就是皮鞋帮样设计的基本控制线。其主要作用是作为帮样设计时的一种标尺,控制鞋帮式样的基本轮廓,从而获得良好的直观效果。

一 低腰皮鞋基本控制线

(一)前帮控制线 F 0 E 1

前帮控制线 F 0 E 1 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 2-49 。其上端点位于前掌凸度标志点 F 0 处,下端点位于第五跖趾外边沿点 E 1 处。

前帮控制线 F 0 E 1 的作用是:

( 1 )前帮控制线 F 0 E 1 将鞋楦的楦体和鞋楦的展平面,以及皮鞋的鞋帮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所以前帮控制线 F 0 E 1 是楦体、展平面和鞋帮的前、后分界线。

( 2 )前帮控制线 F 0 E 1 处,是曲跷处理的中心位置 Q 点,称为曲跷中心。在平面设计方法中,由此得出了展平面还原的基本规律和曲跷的处理方法。

( 3 )前帮控制线 F 0 E 1 的中点 Q 点,是口门位置 Q y 的控制原点。通常低腰皮鞋鞋帮式样的口门位置 Q y 点都在 Q 点附近变化,即口门位置 Q y 点在以 Q 点为圆心,半径为 6 ㎜的圆周内变化。

( 4 )前帮控制线 F 0 E 1 上的 F 0 点,是口门长度 F x 的变化原点。通常低腰皮鞋口门长度点 F x 的位置,在 F 0 点以前 12 ~ 15 ㎜至 F 0 点以后 12 ~ 15 ㎜的范围内。

( 5 )前帮控制线 F 0 E 1 的中点 Q 点,是口门宽度 Q y 的变化原点。通常低腰皮鞋口门宽度点 Q y 的位置,在 Q 点以上 2 ~ 4 ㎜至 Q 点以下 4 ~ 6 ㎜的范围内。

(二)腰帮控制线 C x C 1

腰帮控制线 C x C 1 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 2-49 。它的上端点 C x 位于跗骨标志点 D 0 和腰窝标志点 C 0 之间,从跗骨标志点 D 0 向后 D 0 C 0 处,下端点位于腰窝外边沿点 C 1 处。

腰帮控制线 C x C 1 的作用是:

( 1 )腰帮控制线 C x C 1 的位置,恰好处在低腰皮鞋的鞋耳、鞋舌、鞋绊带等腰帮部件所在的位置。所以其主要作用是确保鞋帮设计的穿用效果,使人体在下蹲时不至于卡脚弯和脚颈,因为 C x 点是低腰皮鞋鞋脸长度(也称前帮长度)的控制原点。一般情况下,低腰皮鞋鞋脸长度 J 1 C x 或在 C x 点以前,或在 C x 点上,而不会超过 C x 点,否则成鞋穿着时会有卡脚弯的感觉。

常见低腰皮鞋鞋脸长度 J 1 C x 的设计规律是:男三节头内耳式皮鞋,其鞋脸长度 J 1 C x C x 点上;男外耳式皮鞋,其鞋脸长度 J 1 C x C x 点至 C x 以前 5 ㎜的范围内;男横条舌式和男整体舌式皮鞋,其鞋脸长度 J 1 C x C x 点以前 5 ㎜至 10 ㎜的范围内。女内耳式皮鞋,其鞋脸长度 J 1 C x C x 点至 C x 以前 5 ㎜的范围内;女外耳式皮鞋,其鞋脸长度 J 1 C x C x 点以前 5 ㎜至 10 ㎜的范围内;女舌式皮鞋,其鞋脸长度 J 1 C x C x 点以前 10 ㎜至 15 ㎜的范围内。

需要注意的是女浅口式皮鞋,因为没有中帮部件(鞋耳、鞋舌等),所以它的鞋脸长度 J 1 C x 就是其口门长度 J 1 F x

( 2 )控制腰帮两翼的高度 C n 点的位置。一般情况下, C n 点的位置在 C 1 的上面,约占 C 1 C x

常见低腰皮鞋两翼的高度有以下几类:内耳式和外耳式皮鞋鞋耳下面两翼部位的高度(或鞋耳的宽度);横条舌式、整体舌式、女浅口式皮鞋中帮部位的高度;橡筋式皮鞋橡筋布的位置(或鞋舌的宽度)等。就是说以上这些皮鞋款式,其两翼高度的设计都是以 C n 点为标准的。一般情况下,常见低腰皮鞋的两翼高度都应该在 C n 点或 C n 点以上的位置。

(三)外踝帮高控制线 B 0 B 1

外踝帮高控制线 B 0 B 1 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 2-49 。其上端点位于外踝骨标志点 B 0 处,下端点位于外踝骨边沿点 B 1 处。

外踝帮高控制线 B 0 B 1 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低腰皮鞋在外踝骨部位的鞋帮高度 B 1 B x 。尤其是装有硬主跟的低腰皮鞋,其控制规律必须严格按照外踝骨高度的脚型规律来进行设计,否则将会影响成鞋的穿用效果。另外在皮鞋的质量检验中,外踝帮高 B 1 B x 也是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通常低腰皮鞋外踝帮高 B 1 B x 的设计规律是:外踝帮高 B 1 B x 不得超过脚型规律中外踝骨下边沿点的高度。

即: B 1 B x = 脚长× 20.14%+ n

式中, 20.14% 是外踝骨下边沿点高度的脚型规律。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鞋帮式样的变化,其外踝帮高 B 1 B x 需要常数 n 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常数 n 取± 3 ㎜。

从数据来看,男 25 # 皮鞋外踝帮高 B 1 B x 为: 250 × 20.14% ± 3=50 ± 3=47 ~ 53 ㎜;女 23 # 皮鞋外踝帮高 B 1 B x 为: 230 × 20.14% ± 3=46 ± 3=43 ~ 49 ㎜。这些设计规律及其数据无论是立体设计还是平面设计都是适用的。

(四)后帮中缝高控制线 A 0 A 1

后帮中缝高控制线 A 0 A 1 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 2-49 。其上端点位于统口后端标志点 A 0 处,下端点位于楦底后端点 A 1 处。

后帮中缝高控制线 A 0 A 1 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 A 1 A x 。根据脚型规律,后跟骨上端点高度约为脚长的 21.66% ,若以男 25 # 低腰皮鞋为例,则后跟骨上端点高度为: 250 × 21.66%=54.15 ㎜。根据实际穿用的感觉极限试验发现,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 A 1 A x 应该比后跟骨上端点高度高 10 ㎜以上,才能保证成鞋在穿用过程中达到起步轻快而跟脚的目的。

所以,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 A 1 A x 应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即: A 1 A x = 脚长× 21.66%+n

式中, 21.66% 是后跟骨上端点高度的脚型规律。常数 n 一般可在 10 ~ 12 ㎜的范围内任意取值。


从数据来看,男 25 # 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 A 1 A x 为: 250 × 21.66%+ ( 10 ~ 12 ) =54.15+ ( 10 ~ 12 ) =64 ~ 66 ㎜;女 23 # 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 A 1 A x 为: 230 × 21.66%+ ( 10 ~ 12 ) =49.818+ ( 10 ~ 12 ) =59 ~ 61 ㎜。这些设计规律及其数据无论是立体设计还是平面设计都是适用的。

图 2-49 展平面基本控制线

(五)腰踝控制线 C x B 1

腰踝控制线 C x B 1 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 2-49 。它的上端点 C x 位于跗骨标志点 D 0 和腰窝标志点 C 0 之间,从跗骨标志点 D 0 向后 的地方,下端点位于外踝骨边沿点 B 1 处。

腰踝控制线 C x B 1 的作用是:

( 1 )控制较深鞋帮的后帮上口线。如内耳式、外耳式、橡筋式、丁带式等款式的上口线形状,在 C x 点和 B x 点之间是半径约 40 ~ 45 ㎜的圆弧。

( 2 )控制腰帮部件鞋耳、鞋舌等的轮廓形状。如内耳式、外耳式、橡筋式等款式的鞋耳、鞋舌部件。

( 3 )控制低腰皮鞋的绊带位置和方向。一般情况下,绊带的位置可在 D 0 点和 C x 点之间的 处至 C x 点以前的范围内,而绊带的方向必须顺 C x B 1 的方向。如常见的丁带式皮鞋或凉鞋、一字型带式皮鞋以及有前绊带的凉鞋等款式,其绊带的位置和方向应该遵循这些规律进行设计。

(六)后帮上口控制线 A x B x

后帮上口控制线 A x B x 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 2-49 。它的前端点位于外踝帮高高度点 B x 处,后端点位于后帮中缝高度点 A x 处。

后帮上口控制线 A x B x 的作用是:

( 1 )控制鞋帮的总长度。鞋帮的总长度通常用 J 1 A y 表示,是指 J 1 A y J 1 A x 线上截取的长度。而 J 1 A y 的控制规律则与鞋帮的款式变化有关,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口门和鞋脸的长度。

一般情况下,低腰皮鞋按照口门的长度可以分为浅型口门、较深型明口门、深型暗口门三种形式,其鞋帮总长度 J 1 A y 的控制规律分别是:

浅型口门: 口门位置点 F x ∝[ -15 , -5 ](口门位置点 F x F 0 点为原点的区间,以下同)时,鞋帮总长度 J 1 A y = J 1 A x -4 ,适用于女浅口式皮鞋,因为这种款式的皮鞋其鞋脸长度最短,所以后帮中缝上端点 A x 要收的最多。

较深型明口门:口门位置点 F x ∝[ -5 , 5 ]时,鞋帮总长度 J 1 A y = J 1 A x -2 ,适用于男、女内耳式和横条舌式皮鞋,因为这些款式的皮鞋其鞋脸长度最长,所以后帮中缝上端点 A x 收的最少。

深型暗口门:口门位置点 F x ∝[ 5 , 15 ]时,鞋帮总长度 J 1 A y = J 1 A x -3 ,适用于男、女外耳式和整体舌式皮鞋,因为这些款式的皮鞋其鞋脸长度较长,所以后帮中缝上端点 A x 收的较多一些。

( 2 )控制后帮上口轮廓线的形状,根据不同款式的需要可以向前延长至 C n 点。一般情况下,对于鞋脸较长的皮鞋(内耳式、外耳式、橡筋式、丁带式等),其后帮上口轮廓线的形状在 A x B x 之间是弦高约 3 ㎜的弧线。而对于鞋脸较短的皮鞋(横条舌式、整体舌式、浅口式等),其后帮上口轮廓线的形状在 A x B x 之间是一条直线。

二 高腰皮鞋基本控制线

在高腰皮鞋的展平面中,它的基本控制线也有六条,其中有四条与低腰皮鞋基本控制线相同。

1 .前帮控制线 F 0 E 1 (与低腰皮鞋相同)

2 .腰帮控制线 C x C 1

由于高腰皮鞋,统口必须向前加长的原故,腰窝标志点 C 0 在展平面中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位于统口前端标志点 K 0 后面。腰踝控制点 C x 仍然是取 D 0 C 0 两点之间直线的 处,然后与 C 1 点直线连接交弯折线于 C x 点。其作用与低腰皮鞋基本相同。

3 .外踝帮高控制线 B 0 B 1

这条控制线的起止点与低腰皮鞋相同。它的作用除控制踝骨部位的外包跟高度 B 1 B x 外,主要用来控制腰筒的高度 B 1 B x 。一般取 75% ~ 80% 的脚腕高度。

B 1 B x = ( 52.19%× 脚长) × ( 75 ~ 80 ) %

式中, 52.19%× 脚长——脚腕高度的脚型规律

4 .后帮中缝高控制线 A 0 A 1

这条控制线的起止点与低腰皮鞋相同。由于高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是由后帮腰筒高度确定的,所以不作硬性规定。以踝骨标志点 B 0 处的夹角 A 0 B 0 B 1 成 76 °~ 79° 为控制标准,使成鞋后帮上口呈水平形状。另外还可控制外包跟后端的高度 A 1 A x

5 .外包跟控制线 A x B x

与低腰皮鞋后帮上口控制线的方位和作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它必须比低腰皮鞋后帮上口控制线低 3 ~ 4 ㎜。

6 .后帮筒宽控制线 A 0 K 0

高腰皮鞋展平面的统口边沿线,就是后帮统口宽控制线。一般取 58% ~ 62% 的脚腕围长。但要注意,如果腰筒高,取值可小一些;如果腰筒低,取值可大一些。

A 0 K 0 = ( 86.23% ×跖围)×( 58 ~ 62 ) %

式中, 86.23% ×跖围——脚腕围长的脚型规律

三 靴鞋基本控制线

靴鞋展平面的基本控制线,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就是高腰皮鞋的展平面,但基本控制线只有五条,并略有区别;上部为靴筒,基本控制线有四条。

1 .前帮控制线 F 0 E 1 (与低腰皮鞋相同)

2 .跗腰控制线 D 0 C 1

这条控制线的上端位于跗骨标志点 D 0 处,特殊情况下,可位于跗骨标志点 D 0 和腰窝标志点 C 0 之间所连直线的 处的 D x 点上;下端仍然在腰窝外边沿点 C 1 处。它的作用与低腰皮鞋相同,另外,还控制鞋帮口门、靴筒以及前后帮接缝的位置等。

3 .筒高控制线 B 1 T 3

这条控制线的起止点与低腰皮鞋和高腰皮鞋都不同。它是过踝骨外边沿点 B 1 作基础坐标的垂线,因此不通过 B 0 点。它的作用除控制踝骨部位的外包跟高度 B 1 B x 外,主要是按照脚腕、腿肚和膝下高度,控制它的靴筒高度,它们分别是:

脚腕高度 B 1 T 1 =52.19% ×脚长

腿肚高度 B 1 T 2 =121.88% ×脚长

膝下高度 B 1 T 3 =154.02% ×脚长

4 .后帮中缝高控制线 A 0 A 1

与低腰皮鞋相同,主要用来控制外包跟后端高度 A 1 A x

5 .外包跟控制线 A x B x

与低腰皮鞋相同,但比低腰皮鞋的后帮上口控制线低 3 ~ 4 ㎜。

6 .筒前控制线 D 0 T 3

这条控制线必须垂直于基础坐标线,主要用来控制靴筒前端位置。通常这条控制线最前不得超过跗骨标志点 D 0 ,应位于跗骨标志点 D 0 和腰窝标志点 C 0 两点之间所连直线的 处的 D x 点处。最后端的位置不得超过 D 0 C 0 处,具体应根据靴筒的基本结构来确定。

7 .脚腕筒宽控制线 T 1 T 1

它位于脚腕高度线上,采用脚兜跟围长的一半控制该部位筒宽,以确保穿脱方便和跟脚为标准。通常应比半个兜跟围长稍大一点,因为靴筒衬里占据一定的空间。

T 1 T 1 = ( 129.31% ×跖围) + r 1

式中, 129.31% ×跖围——兜跟围长的脚型规律; r 1 ——常数,一般在 5 ~ 20 ㎜的范围内取值。

8 .腿肚筒宽控制线 T 2 T 2

它位于腿肚高度线上,采用腿肚围长的一半控制该部位筒宽,考虑到靴筒衬里的容量,所以腿肚筒宽比腿肚围长的一半大得多。

T 2 T 2 = ( 135.55% ×跖围) + r 2

式中, 135.55% ×跖围——腿肚围长的脚型规律; r 2 ——常数,一般在 15 ~ 32 ㎜的范围内取值。

9 .膝下筒宽控制线 T 3 T 3

它位于膝下高度线上,采用膝下围长的一半控制该部位筒宽,通常膝下筒宽比腿肚筒宽要窄 4 ㎜左右。

T 3 T 3 = ( 125.95% ×跖围) + r 3

式中, 125.95% ×跖围——膝下围长的脚型规律; r 3 ——常数,一般在 20 ~ 40 ㎜的范围内取值。

(目前有0人发表看法,  我要发表评论
<<上一篇: 皮鞋帮样基本结构     下一篇: 前开口高腰鞋设计>>
我要评论:
  只有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者: 匿名游客    (立即登录 或 注册)